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帝七年夏,河北路大旱。 自入春来,大名府便滴雨未下,漳水支流干涸见底,时言有一号子:往东南走有活路。有那成群结队的流民便携着妻儿老小踏上了逃亡路。 却说有这么一户人家,主家的姓徐,使的一手好算盘,在大名府城中一家酒楼里做账房先生,从白面郎君熬成了二掌柜,又在城中置办了宅地,许了媒婆结了亲,夫妻二人没多久便生下了一女童,日子不说有多滋润,却也是能讨得几口饭吃。 未料到不过才安稳了十余年,沃野千里的河朔粮仓,成了饿殍遍野,百姓们手中钱财尽数用来买粮,不过几日时光便花尽了,姓徐的这户人家也只能跟着逃去东南。 顶了二十余日,好容易到了京东路濮州,又遇灾年常发的痢疾,那徐郎君的妻子韦氏遭了祸害,高烧不退,路边好心郎中一瞧,说是染了时疫,需得用米粥熬养着,还得使上几十文的草药。那徐郎君走投无路,在流民堆里抱着妻子痛泣。 恰逢一牙婆李氏路过,她是专来流民里挑伶俐孩子的,知晓流民卖子女价贱,卖去富贵地能赚上好大一笔钱,又见徐家女儿虽面黄肌瘦,但眉眼周正,便拉了徐郎君扯话:“你虽是卖女儿,可能救命不说,未见得你女儿就要去为奴为婢的。老婆子经手的那些个姐们,有入了主家眼做小娘享清福的,有服侍主家尽心讨了恩典置地买房的,更有那被主子疼爱在高门里呼风唤雨的。你女儿生得好相貌,买她的也定不是那什么眼窄的小户。” 那徐郎自然不肯,可耐不住生的女儿是个绝顶孝顺的,主动便牵住了李牙婆的手:“爹,女儿去了是要享福的,今既能救了娘的命,还能谋个好前程。女儿不想做那商贩走脚的妻,宁愿去富贵人家闯荡一番,还请爹全了女儿的孝心。” 徐郎君悲怆不已,当下只能掩泪发誓:“若你我父女亲缘未尽,来日定能再相聚。” 又说卖女这事,日后韦氏消了高热,神智清醒,问起女儿踪迹,见丈夫含糊其辞,几番追问知了实情,一时间又病了去。徐郎衣不解带连夜照顾,终让韦氏弃了消沉念头,欲要将女儿找回来,却也是后话了。 这徐姑娘便以一贯的贱价卖给了李牙婆。 为了防着日后这徐家人寻亲生出事端,李牙婆...